Pages

Sunday, September 30, 2012

9月29日小组查经亮光




 

问题1:读不明白以下经文:

【加五11弟兄們,我若仍舊傳割禮,為甚麼還受逼迫呢?若是這樣,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。」

参考答案:
     ﹝原文字義﹞「討厭的地方」絆腳石,陷阱,羅網,圈套;「沒有了」停止,消失。

     ﹝背景註解﹞猶太人素以十字架的道理為絆腳石(林前一23)

     ﹝文意註解﹞「仍舊,」一詞表示保羅從前在猶太教中曾傳過割禮。

        「為甚麼還受逼迫呢?」意指他現在如果仍然把割禮放在福音裏面,像猶太主義者一樣,就不致於受他們的逼迫了。

        「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,」保羅傳講基督的十字架是神惟一的救法,只有藉著十字架的救贖,才能使人被神稱義並接納,這在猶太主義者的眼中,是他們的絆腳石,是他們最感討厭的。

     ﹝話中之光﹞()凡自義和自以為有智慧的人,都討厭十字架;但真實的義和智慧,來自基督的十字架。

          ()真理常為人所討厭;神的僕人若因怕受人逼迫,而迎合人的意思,結果就是不忠於真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()十字架是基督真理的試金石──凡厭棄十字架的,即顯明已經遠離真理。
 
问题2为什么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我们就得救呢?
参考答案:
就耶稣基督的受难,旧约里的预表和预言有许多,在这里,我们简单提及几处非凡与“替罪”相关的,也是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的。
旧约里反复出现的就是赎罪祭的概念,这就是一个“替罪”的概念;无论是会众,是官长,还是民犯罪,赎罪的方式都是类似的:“所犯的罪自己知道了,就要牵一只没有残疾的公山羊为供物,按手在羊的头上,宰于耶和华面前,宰燔祭牲的地方。这是赎罪祭。”(利4:23-24)
在《利未记》16章里面,除了一只被宰杀的公山羊作“赎罪祭”,就是将它的血“带入幔子内,弹在施恩座的上面和前面”(利16:5),还有另一只公山羊作“替罪羊”,就是祭司将“两手按在羊头上,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愆、过犯,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,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,籍着所派之人的手,送到旷野去。”(利16:21) ―― 这两只公山羊都是表示了同一个概念,就是为神的选民以色列人替罪的概念。
这都是指向耶稣基督的替罪,在以赛亚书中,就更加清楚直接地预言了:“耶和华却定意将祂压伤,使祂受痛苦,耶和华以祂为赎罪祭。”(赛53:10)
毛泽东时代,已经把献赎罪祭的概念定义为迷信,再年轻的人可能已经不知道还有这回事儿。故而,很容易会有这个问题。但对于祖祖辈辈都献赎罪祭的犹太人,以及我们以前的中国,献赎罪祭能赎罪没有任何疑问。



问题3耶稣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,我们新主得救以后,又犯罪怎么办呢?是不是犯了再洗?

参考答案:创世记,神说:“唯独园中的智慧树的果子不可吃,吃的日子必定死”。但是我们的祖先亚当还是吃了那果子,于是死就临到我们。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,担当了我们的死罪,使我们可以因信称义,获得永生。信徒得救以后,有时不能战胜原罪,软弱跌倒。是由可能的。需要时时亲近主,罪恶必远离我们。如果倒地不起,沉迷在罪恶里,永生也将与我们无份。

问题4听牧师讲,无论一个人做多少好事,也是没有用的。不能理解。


参考答案:牧师讲的是圣经,人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,不是靠好的行为。在现实生活里,有很多有好的行为的人。我们是应该肯定他们的行为,但是能不能进天国不是靠行为,这是牧师讲他们的行为是无用的原因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还是应该鼓励有好的行为的人,他们也是我们传福音的对象。

问题5:不能理解以下圣经:

【加五1】「基督釋放了我們,叫我們得以自由,所以要站立得穩,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。」

参考答案:

     ﹝原文字義﹞「站立得穩」堅定不屈,拒絕撤退;「挾制」服從,甘受(是現在式,表示進行中的動作)

     ﹝背景註解﹞「軛,」是放在牲畜頸上的木具,用於挾制牲畜,使牠不能隨意行動,而完全照主人的意思勞役。

     ﹝文意註解﹞基督的救恩,已經使我們脫離罪和律法的奴役,得以有靈裏的自由。基於這種有福的情形,「所以,」我們要在基督裏的自由中站穩立場,以免再度被迫淪入那曾令我們長久奴役的軛下。

        「自由,」在原文有定冠詞,表示這種自由不是一般世人所稱的『自由』,而是基督救贖所成功的自由,惟獨基督徒才擁有這種自由。

        本節的「站立得穩,」乃指不要因為畏敵而讓步倒退,去選擇一條容易奔走的路。

     ﹝話中之光﹞()牲畜在軛下完全沒有自由,人在律法下也無自由。

          ()在基督裏的自由,必要帶領我們進入自由的生命;在基督裏自由的身分,一定要帶出影響行為的自由經歷。

例如:一个酗酒的人,想喝多少酒就喝多少酒,是不是自由呢?其实他是被酒精辖制,不能自拔,没了自由。如果他能靠着相信耶稣,戒掉酒,那便是得了自由。

No comments: